大国之路,匠心筑梦。
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优秀代表,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,要求健全技能人才培养、使用、评价、激励制度,大力发展技工教育,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,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。
人社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、筹办备战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为统领,全面推进技能人才培养、使用、评价、激励工作,技能人才队伍总量不断扩大、素质稳步提升、活力充分释放。
截至2021年底,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,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,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超过26%,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0%。他们活跃在工厂车间、田间地头和技术攻关一线,成为引领新经济、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力量,推动着产业强起来、乡村富起来、生态美起来。一支新时代技能人才大军,正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进。
(一) “大国工匠,国家就需要你这样的人。”在“七一勋章”颁授仪式上,习近平总书记对专注焊工岗位50多年的艾爱国说的这番话,语重心长、情真意切,深深激励着广大技术工人精益求精、追求卓越,勇于自主创新、攻克技术难关。 “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,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”;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,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、技能报国之路,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”;“大力发展技工教育”“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”……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关心技能人才,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,在许多场合、多个会议反复强调要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,为做好新时代技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、提供了遵循。 “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”,就会以雷霆万钧之势光耀时代的星空,迸发出建设新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。人社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强化政治担当,找准工作定位,突出部门特色,以思想力量引领技能人才工作,以改革创新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,大力培养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技能人才。 强化顶层设计,夯实政策支持。研究起草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,制定“十四五”职业技能培训规划、技工教育“十四五”规划,出台“技能中国行动”实施方案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、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、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等政策措施,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,深入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,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,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,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力度,完善技能人才工作政策支持框架,着力构建“1+N”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。整合政策资源,聚合各方力量,实施部省共建技能强省、技工大省工程,充分调动相关部门、行业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,形成横向合作、纵向联动共同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格局。 释放政策红利,绽放技能之花。广东大力推进“广东技工”工程,瞄准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高技能人才;江苏推出高技能人才培养“青苗计划”,接轨世赛标准和世界技能发展方向,培养年轻技能大赛选手和行业技能领军人才;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和内容上的突破与创新,将技能人才评价权下放给企业,由企业自主设置评价标准、自主认定;河南出台政府“购买”高技能人才培训、大中型民营企业推行新型学徒制等举措,支持民营企业技能人才发展。 劳动光荣、技能宝贵、创造伟大,技能成才之路越走越宽。辽宁、黑龙江、河南等省出台意见,试行高技能领军人才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,对关键技术等岗位实行协议工资,设立特聘岗位津贴、带徒津贴。华峰化学探索实践“八级技工制”,给一线高级技术工人开出百万年薪;久立集团将技术工人纳入股权激励范围,300多名技术工人获得股权激励。随着政策不断落地,技能价值进一步得到认可和彰显,技能人才创新动能更加强劲。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切身感到,“技能人才的春天来了”。 (二) 中国为何造不出一支好用的圆珠笔?这一问题曾经戳中了中国制造业的“软肋”。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,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收到了贝发集团生产的G20元首笔,回去以后不小心丢了,后来又通过外交途径要了3支笔。 从“圆珠笔之问”到“默克尔寻笔”,小小笔尖流淌着大国工匠的创新精神,折射出技能人才培养的图强之道。 “创新之道,唯在得人;得人之要,必广其途以储之。”推动高质量发展,促进产业转型升级,职业技能培训至关重要。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重要举措,是破解技能人才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之举。2019年国务院出台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,要求3年共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,加快建设知识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劳动者大军。 聚焦重点发展战略和重点人群。面向企业职工和高校毕业生、农民工等重点群体,开展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、装备制造等培训,开展快递人员等新就业形态培训,扩大院校毕业生参加培训的政策范围。人社部会同财政部先后印发12份有关资金使用管理的专项文件,提高资金使用效能,真金白银举措帮助人才稳稳托住“技能饭碗”,彰显出浓浓的关爱之情。 强化基础建设,提升技能培训质量。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质量年活动,建立培训质量监控体系,完善线上培训管理手段,强化培训考核监管,建立劳动者职业培训电子档案,实行实名制培训、实名制补贴,以大数据、信息化提升培训质量。职业发展到哪里,培训就跟进到哪里。2018年以来新发布56个新职业信息,颁布287个国家职业标准。推动开展新职业和数字技能培训、评价工作。在全国组织以电子社保卡为主要载体的职业培训券试点。截至2021年底,职业培训券在全国累计发券1800多万张、用券近500万张。3年来全国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过8000万人次。 面向企业技能岗位新入职、转岗员工,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。发挥企业培养主体作用,实行培养和评价“双结合”、企业实训基地和院校培训基地“双基地”、企业导师和院校导师“双导师”,这种独特的培养模式,坚持实践标准和问题导向,走出一条青年技能人才的成功之路。3年培养企业新型学徒近150万人次。 以非常之举应对“非常之疫”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,将线下培训推上“云端”,实施“互联网+职业技能培训计划”,阶段性实施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,将各类企业职工线上培训纳入职业培训补贴范围,实名注册学员超过1300万人次,实现疫情防控与职业技能提升两不误、双促进。大力开展以工代训,支持企业利用自有场所、生产设备,让职工边工作边进行生产技能培训。政策给技能人才稳岗送上“及时雨”,给企业送上“雪中炭”。截至去年底,以工代训惠及企业180多万家,“政策有温度,企业有干劲,人才得提升!” 持续不懈的职业技能培训,砥砺产业工人的精湛技艺,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技能根基。从中国高铁奔驰神州大地,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,到“中国天眼”落成启用,北斗导航系统正式开通,大国工匠奋楫笃行,大国制造屡创奇迹。工匠精神薪火相传,技能力量蔚然成势,续写着中国制造、中国创造的动人故事。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,伟大时代造就人才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,擘画了“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,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”的宏伟蓝图,技能人才工作重任在肩、使命光荣。 奋斗新时代、奋进新征程,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,大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,大力弘扬工匠精神,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、能工巧匠、大国工匠,为推动我国向技能强国转变,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(祖任平) 文字部分节选自中国组织人事报
技术支持:厦门仁志优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闽ICP备19004256号-1